第4版:专版
3上一版
 
雄关漫道真如铁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2016年10月1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雄关漫道真如铁
——纪念酒钢早期建设者基建工程兵第二支队成立50周年
 

●杨柳清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序列中,曾经有一支“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英雄部队——基建工程兵。在酒钢的早期建设中,27000多名基建工程兵是一支无坚不摧的劲旅,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他们流汗、流血,甚至付出了宝贵的生命,为国家重点工程酒钢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不忘初心,不忘来时路。习近平总书记重提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他指出:“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历史是不可割裂的,如果没有先辈的浴血奋战,艰苦奋斗,又何来我们今天的和平发展和幸福生活。今年的10月15日,是酒钢早期的主要建设者基建工程兵第二支队(建字02部队)成立50周年,我们谨以此文向酒钢的早期建设者们致敬! ——题记

引言

西北名城嘉峪关市因关得名,因企设市。如今的嘉峪关市是西北千里戈壁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三十多万市民,幸福地在这座城市里生活着。林立的高楼,宽阔的马路,依依的垂柳,让这座城市青翠满目,生机盎然。

几年前,时任解放军总政治部双拥局局长的常生荣将军来到嘉峪关市,他也对嘉峪关市的宜居环境赞不绝口。对于这座城市,常将军太熟悉了。他就是酒钢早期建设者——基建工程兵第二支队(建字02部队)的一员,他从战士到将军,戎马倥偬几十年,嘉峪关就是他军旅生涯的起始点。

“你们记得02部队吗?”常生荣认真地询问陪同他参观的一位当地干部。

“我们这里有部队,但不是叫02部队。”年轻人回答他。

“02部队是在嘉峪关成立的一支基建工程兵,几十年前,这27000人的基建工程兵部队是建设酒钢的一支重要力量。”常将军意味深长地说,“他们为酒钢流过汗,也流过血,他们把青春,甚至生命都献给了酒钢的建设,我们不能忘记他们。”

从四川过来上万新兵

1966年9月,一辆又一辆载满新兵的军列,从天府之国四川开往祖国的大西北。

新兵们乘坐的火车俗称“闷罐子”车,没有玻璃窗户,车内也没有座位。每节车厢里都载有一个排的新兵,车厢里铺着稻草,战士们或坐或躺在稻草上,听着“哐当哐当”的车轮声,各自想着各自的心事。火车只有到了指定的兵站才能停下来,在兵站里吃完饭,再到厕所里方便方便,然后就立即上车继续前进。

军列经过七天七夜的颠簸,终于到达了目的地。新兵们坐了几天几夜的“闷罐车”,一听说到目的地了,都欢呼着下了车。可是一下车,眼前的一切让所有的新兵都惊呆了。展现在他们眼前的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新兵的宿营地离火车站还有十几公里。来自四川盆地的这些新兵们,哪见过西北高原这黄沙漫天的大戈壁啊,年轻人的新鲜感油然而生,他们高唱着红色歌曲,排着整齐的队伍,兴高采烈地在戈壁滩上前行。

前面就是新兵们要到达的目的地嘉峪关市了,远远的,就听到锣鼓喧天,大路两边挤满了欢迎他们的人群,人们身穿鲜艳的少数民族服装载歌载舞。队伍走近,欢迎的人群打出了“热烈欢迎参加三九公司建设的同志们”的横幅。新兵们到现在还没弄明白,我们当兵不是来保家卫国的吗?怎么欢迎我们来参加三九公司的建设呢?

其实所有的新兵心里都有这个疑问,参军的时候是听领兵的同志说过,我国现在新成立了一个兵种叫基建工程兵,他们这批新兵就是参加的这个新兵种,至于基建工程兵到底是干什么的,这批新兵们还真没有几个人弄清楚的。

部队首长孙志杰给新兵们开了一个会,在会上孙志杰才把新兵们为什么来嘉峪关,基建工程兵来又是干什么的解释清楚。

大西北戈壁滩上的钢铁基地

三九公司又称酒泉钢铁公司,简称“酒钢”,是我国在西北地区投资兴建的最大钢铁生产基地。早在一九五五年,我国地质工作者在祁连山腹地探寻矿石,在当地牧民的协助下,先后在祁连山腹地的桦树沟、黑沟发现了铁矿石。由于矿石光亮如镜,故称其为镜铁山。经勘查发现,此处铁矿石储量5亿吨以上,为国家在西北建设钢铁生产基地的构想提供了必需的原料条件。1958年1月,冶金部部长助理徐驰等到酒泉实地踏勘,选定酒泉县城西22公里、嘉峪关城楼东6公里处的戈壁滩作为厂址,建设酒泉钢铁公司。1958年6月3日,国务院发文同意酒钢按年产钢锭200万吨的规模设计。紧接着受毛泽东主席委托,朱德元帅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亲赴酒泉视察,决定酒钢建设于当年上马。

酒钢的建设任务交由鞍山冶金建设总公司承担。

1960年,一场波及全国的自然灾害悄然袭来,国民经济发生困难,酒钢五万多人的吃饭问题无法解决。出于无奈,1960年下半年,中央决定酒钢建设暂缓。除留下一千多人留守,大部分人员疏散。

随着国民经济的好转和中苏关系的破裂,国家把酒钢的建设作为三线建设的重点,重新排上了议事日程,决定投入20.7亿元人民币,把酒钢建成西北大钢铁联合基地,2年准备,8年建成。1965年5月,酒泉钢铁厂重新上马。

1966年3月23日,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视察酒钢,传达了党中央、毛主席对建设酒钢的重要指示。毛泽东对中央领导同志们说:“酒钢建设不好,我睡不好觉。如果钱不够,就用我的稿费”。毛主席下定了决心,要大办我国自己的钢铁事业。

在戈壁滩上成立的02部队

1966年下半年,国家决定组建冶金、煤炭、建工、水电、石化、交通行业基本建设工程兵5个支队(师)4个独立大队(团)。第二支队是人数最多的一个支队。1966年8月,参加酒钢建设的冶金部第九冶金建设公司及援建酒钢的北京第二建筑公司、北京市八角混凝土构件厂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第一纵队第二支队,简称建字02部队。支队下辖基建工程兵大队(团的建制),即十一大队(矿山井巷)、十二大队(结构制作安装)、十五大队(土建)、十七大队(机电安装)、十八大队(机械化土方工程),原北京二建整编为十三、十四两个土建大队,鞍山第一矿山公司整编为十六大队,仍然负责矿山建设,北京八角混凝土构件厂整编为直属砼区队。刚从四川征集来的新兵(有9600多名),经短期强化军训,补充到基层连队。在整编中,从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调任300多名军队干部担任师团营连领导干部,又吸纳了原酒泉导弹发射基地8120部队800多名退伍老兵二次入伍。到1966年10月,02部队已有干部战士27000多人。支队长梁生玉,政委(支队党委书记)孙志杰,副支队长兼后勤部部长孙意,副支队长李英奎,副政委宋玉文,司令部参谋长胡志鸿,政治部主任张晓村。

1966年10月15日,二支队两万多基建工程兵在茫茫戈壁滩上举行盛大的部队成立大会。

五十年后的今天,年过花甲的原基建工程兵部队冶金指挥部深圳指挥所司令部副科长刘坤德,还对当年的成立大会记忆犹新。

10月15日,正好是刘坤德穿上军装一个月后的同一天,接到通知,全体部队集合召开部队授军旗大会。按照要求,战士们背起背包,排队集合,徒步行军,来到5公里外的大会会场。按照划分的场地,整理好队伍,放下背包,一声令下,大家齐刷刷地坐在背包上准备开会。这是一个戈壁滩上临时设置的露天会场。会场的位置正好在城区与嘉峪关城楼之间的戈壁滩上。

像这样奇特的会场,刘坤德一生中也就参加了一次。头顶着湛蓝的万里晴空,脚下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滩,西面能够看见万里长城最西头第一关的伟岸雄姿。艳阳高照,彩旗飘扬,会场主席台用原木、木板和高粱席子搭建。会场坐着2万多人,黑压压一片,规模宏大,场面震撼。主持人宣布会议正式开始。兰州军区副司令员徐国珍代表中央军委宣读关于成立基建工程兵部队第一纵队第二支队的命令和贺信(按照最初的设计,基建工程兵部队建制,为纵队(军)、支队(师)、大队(团)系列,但是后来纵队并没有成立起来,而是成立了各个指挥部)。大会的高潮,是徐国珍副司令员为二支队和下属的8个团授军旗。

先是由支队长梁生玉接下二支队军旗,接着8个团的团长,分别接受团的军旗。轮到15团了,团长吴有田从徐副司令员手中接过军旗后,举起军旗,走过主席台,接受首长们的检阅。政委崔凤螯紧跟在后面,左右两面各有一名年轻战士任护旗手,其中一位就是18岁的刘坤德。他胸前挂着一支冲锋枪,带着白手套,精神抖擞,英姿飒爽。对刘坤德来说,在基建工程兵授旗大会上当护旗手是自己一生中最光荣的时刻。

基建工程兵第二支队成立后,成为建设酒钢的主力。实际上,二支队在酒钢建设中是主力,因为其前身第九冶金建设公司是行业配套、工种配套的综合大型冶金建设公司,所以九冶是国家建委和冶金部在第二次上马时明确的总承包单位。当时,建设酒钢的投资款全部由国家承付。国家把建设酒钢的钱,只对口拨给九冶。三九公司、嘉峪关市政的全部费用也只能从九冶财务按计划请领调拨。二支队组建整编九冶,二支队就成为酒钢建设的主体。三九公司、市政都不是二支队的上级主管,三九公司只管生产准备,市政只管市政建设。

忍受恶劣的环境

酒钢是1958年就开始建设的,四川这批新兵来的时候,号称八万人的嘉峪关市还只是一个大工地。所谓嘉峪关市的市区只有酒钢五一俱乐部等稀稀落落的几座楼房,像点样子的街道,十来分钟就能转一个遍。

当时酒钢的建设分两大块,基础工程的建设部分完全由新组建的02部队承担。为了工程建设方便,参战的基建工程兵八个大队(团)分别驻扎在他们各自的施工工地附近。

其中11大队、16大队等数千人驻扎在祁连山腹地的矿区里。他们住在终年积雪的祁连山山谷里,高寒缺氧,山风呼啸。酒钢初建时,矿区里还留下一些干打垒的房子,一下子又增加了这么多的兵,原有的屋子远远不够住。部队给连队发了些军用帐篷,用几根木头支起帐篷,山谷里的风太大,为了不让帐篷被大风吹倒,他们又在帐篷的四周打上木桩用铁丝把帐篷拉紧。

其他的六个大队大都住在“天上不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的戈壁滩上。想安安生生地吃顿饭都难,那些四川兵们,在家的时候天天吃米饭,可是到这里,一个星期都难得吃一顿米饭,天天玉米糊小米粥,外加一个窝窝头。帐篷里空间太小,一开饭战士们要跑到外面,端着饭碗就蹲在戈壁滩上吃,没遮没拦的,吹一阵风饭碗里就落满了黄沙。衣服脏了也没法洗,洗完的衣服搭在戈壁滩上晒,晒干了一抖,黄沙抖落一地。

嘉峪关的冬天出奇的冷,南方来的战士们手和脚都冻烂了。在零下三十多度的大西北,连撒泡尿时间长一点都会被冻成冰凌条。那些工转兵的老兵们告诉新入伍的战士,早上起来千万不能湿手去攥门的铁把手,他们说,一攥着铁东西手就冻在上面了,想拉下手非掉一层皮不可。吃不好睡不好,天寒地冻。这些苦战士们还能吃得了,尤其是干了一天的活儿,回到狭窄的帐篷或者干打垒的窑洞里,他们除了睡觉就是三五成群地吹牛侃大山。

在这样荒凉的地方,就是有钱也花不出去。基建工程兵中的义务兵们,每月发六块五毛钱的津贴。当时服役的义务兵,在内地只有六元钱,国家鉴于大西北环境的艰苦,每月多发了五毛钱。可在这儿,战士们一个月连五毛钱都花不出去。他们除了牙膏牙刷肥皂之类的小东西,可以在各大队的军人服务社里买到外,想照张相片或者买其他生活用品,就要到嘉峪关市去。像11大队那样,从镜铁山到嘉峪关市区,坐汽车也要跑六七个小时。

物质生活的匮乏,他们能忍受,精神生活的一片荒芜,才真正让他们感到日子难熬。

放映员之死

二支队党委为了活跃战士们的文化生活,专门成立了一支电影放映队。

二支队的八个大队(团),住地分散。来一部好看的电影,他们只得在各大队之间轮流放映。当时电影拷贝很紧张,嘉峪关市如果来一部新片子,要先在市区放完后再拿到各工区去放。

一天晚上,放映员小穆拿到刚放映完的电影拷贝,有三个来嘉峪关市办事的战士想搭他的顺风车回西沟矿区,小穆把拷贝提到吉普车上,开上车就往西沟矿区飞奔。从嘉峪关市到西沟矿区路程很远,中间还隔着一条北大河。平时这条河有一段河床的水很浅,吉普车开足马力几分钟就跑过去了。小穆他们万万没有想到,当吉普车开到河中间时,河水陡然上涨。一个大浪打过来,把四个人乘坐的吉普车打翻了。只有一个战士从车里钻出来,他回头想救他的战友时,湍急的漩涡已经把人和车卷走了。

那位死里逃生的战士连夜跑回去报告,第二天,支队派一台拖拉机把翻在河里的吉普车拉了上来,小穆和另两名战士已经牺牲了。已经牺牲了的小穆,怀里还紧紧抱着那盒《红灯记》的电影拷贝。

在西沟矿区,战士们等了大半夜也没有等到他们想看的电影。第二天,在火热的劳动工地上,人们才听说昨晚送片员小穆等人牺牲的消息。

再掀会战高潮

基建工程兵成立之时,正是“文化大革命”爆发之时。建设与造反两股势力展开激烈的博弈。支队党委在政委孙志杰的带领下,坚决贯彻中央军委关于开展“文化大革命”的“十条命令”,及时做出三不准,即不准“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不准成立造反组织,不准红卫兵和地方造反派到部队串联。对部队进行正面教育。

二支队党委,顶住各方面的压力,一直把主要精力投入到酒钢的大建设上。为了保证酒钢及时出铁,二支队在成立不久,又召开上万人参加的誓师出铁动员大会,吹响了酒钢大会战的号角。

拥有27000多名官兵的二支队,开创了酒钢建设会战以来的第一次会战高潮,山上山下不断传来喜讯。先是西沟石灰石矿报捷:十六大队承担的29万立方米的山体松动爆破,当年10月22日一次爆破成功。三座山头1040多平方米的山顶平台露出地面。年输送80万吨石灰石架空索道基础混凝土基础工程已走出西沟山口,与转运立台接轨。为矿山地面建筑和索道机电安装创造了条件。接着,十一大队在镜铁山的百米竖井提前贯通,开始投入百米平巷掘进。山下主厂的热电厂、焦化厂、炼铁厂、大机修重点项目的地下混凝土隐蔽工程相继告捷……

1968年3月,在中央的关怀下,兰州军区和甘肃省革命委员会联合成立嘉峪关地区总指挥部,宣布解散所有造反派组织,集中精力搞会战。受到冲击的孙志杰等领导干部又回到了领导岗位,酒钢建设再一次掀起新的高潮。

“革命加拼命,要铁不要命”

基建工程兵02部队第11大队主要承担矿体井下掘进施工任务。

1967年,桦树沟矿由瑞典进口的风动设备投入生产,巷道掘进施工任务进入了高潮。第11大队全体指战员昼夜倒班作业。桦树沟矿要在几百米山体上掘进几条不同高度的水平巷道,中间还要打一条竖井贯通各条平巷。施工条件不但艰苦,也十分危险。指战员在巷道内打眼、放炮、出渣、支护,随时都有塌方冒顶的危险。

特别是冬季施工,指战员在巷道里施工,棉衣全汗湿了。下班出巷道,不一会儿,衣服就冻成了冰。走起路来“嘎吱嘎吱”直响,战士们幽默地称他们是“铁甲兵”。在矿山建设中,还有十多位年轻的基建工程兵战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16大队主要承担上山公路、架空索道、破碎场、装车矿槽等土建施工任务。到西沟矿施工,进行上山公路和架空索道基础施工时,条件都非常艰苦。好多设备和材料都要靠人工搬运到山上去。刚整编入伍的那批四川新兵,既能吃苦,又能爬山,他们成了搬运物资的主力军。战士们克服严重的高山反应,硬是用肩扛背驮把数百吨的施工设备和材料运到了山上的施工点,保证了施工任务的顺利进行。

16大队10中队是个土建中队,他们在承担开凿一条隧洞任务时,遇到了一段4米多长的断层,松动的岩石不断脱落,成了掘进中的“拦路虎”。他们经过两天两夜的英勇奋战,战胜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终于征服了“拦路虎”。战士田全礼不顾生命危险,成功排除了一个哑炮,既保障了战友的安全,也保证了施工的顺利进行。

西沟石灰矿的架空索道,是当时国内少有的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工程,17大队6中队和8中队两个中队承担该工程的电器安装调试任务,6中队的技术骨干随军老工人肖瑞和大腿在施工中受了伤,肿得不能走路。由于当时中队里的义务兵入伍时间短,还不能独立完成这些技术要求较高的电器安装调试任务。肖瑞和就忍着伤痛,叫战士把他抬到每根索道支架下,坐在那里指导战士们安装调试。他们日夜奋战,按时完成了任务。

在1968年嘉峪关文革动乱的情况下,在市区的02部队指战员也在坚持施工建设,先后完成了酒钢选矿厂100立方米竖炉、直径3.2米球磨机3个系列和炼铁上料系统的地沟、皮带通廊等施工任务。

“十一”出铁,这是死命令

1970年4月,甘肃省召开计划工作会议,根据年初国务院全国计划工作会议决定“大力发展钢铁”的要求,提出要加快酒钢建设速度,确保“十一”出铁。并决定成立嘉峪关地区总指挥部,负责组织领导酒钢“十一”出铁大会战。

兰州军区政委、甘肃省革委会主任冼恒汉表示:“酒钢‘十一’要是不出铁,我就要跳黄河。”嘉峪关地区总指挥、19军副军长郭时胜提出了“革命加拼命,要铁不要命”的口号。02部队担负起酒钢“十一”出铁大会战的主力军,负责酒钢一号高炉投产的矿山、运输、水源、热电、动力、焦化和炼铁车间等十多个系统的重点工程建设任务。

支队分别在1969年和1970年,从陕西和甘肃新招了一批新兵,后来成为将军的常生荣和之后曾任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的段亚兵就是这个时候来到嘉峪关,加入基建工程兵第二支队的。这个时候二支队下属的8个大队(团)和直属区队(营)人员已接近三万人,号称三万解放军参加出铁大会战。

支队领导根据上级的部署和要求,多次开会,专题研究,针对任务重、时间紧,施工点分散、战线长、力量不足的情况,决定划分矿山、厂区和后勤保障三大战区,当时的支队长梁生玉,政治委员孙志杰,副政委宋玉文,副支队长李英奎、孙意,参谋长胡志鸿六名支队领导和机关干部分头把关,精心组织,深入发动,层层动员。各战区又分别组织了大战役与小会战相结合,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充分调动了指战员的积极性,加快了工程进度。

“拼了”!02部队在冲锋

厂区战区组织了以焦炉为主体和以高炉为主体的两个战役。焦炉战役5月初打响,上焦煤运输线是关键。12大队4中队担负9条上煤皮带机架制作安装任务,由于设计多次变更,皮带设备更换,给机架安装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在区队的统一指挥下,组织了由设计、加工、安装、生产单位参加的会战突击队。指战员把行李搬到现场,住在四面透风的砖棚里,不怕风吹雨淋,日夜奋战在工地上。两个月的任务,一个月就提前完成了。

13大队2区队组织的抢砌焦炉炉头砖的小会战,以7中队为主体的参战指战员,冒着焦炉烘炉达600度左右的高温熏烤进行施工,许多战士的头发都被烤焦了,脚上烫起了水泡,依然坚持工作。在这次会战中,有一位战士在施工时被熏烤得受不了了,眼一黑失足掉到了炉下,当场牺牲了。经过连续11天的奋战,提前4天完成了任务。

17大队7中队在抢安焦炉底部交换装置任务的会战中,冒着高温和煤气中毒的危险,连续苦战7天7夜,胜利完成了任务。

12大队5中队临时接受了安装130个焦炉门框的紧急任务,时间紧、要求高、设备差,战士没有干过。他们在随军老架工陈汝盛的带领下边学边干,干中摸索。陈师傅刚做过胃切除三分之二的大手术不久,就同战士们坚持日夜奋战在工地上,累得吐血也不休息。他的精神,激励着战士们。他们从开始一天只能安装一个,到最后一天可安装52个,提前7天完成了任务。

在焦炉会战中,有9面高压配电盘没有到货,如不及时解决,势必影响“十一”出铁。后勤部设备库积极组织力量修旧利废,经过22天艰苦努力,赶制9面高压电盘送到现场,及时解决了施工中的关键问题。

以高炉为主体的战役也组织了许多小会战,高炉炉体砌筑耐火砖的数量非常大,总计有9.3万多块。6月16日,支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决定从各大队抽调精兵强将,突击抢砌。在砌筑过程中,抢抓速度,严把质量,发现问题必须返工。经过几个月的奋战,到9月14日全部砌完,为高炉“十一”出铁提供了重要保证。

通水也是确保“十一”出铁的关键。为确保“八一”通水,急需把110根6.6米长的铸铁管运到现场,支队及时抽调力量,组织一个运管小会战。一夜之间就把所需管道突击运到了工地。在紧张的大会战中,经过检查有7块高炉冷却壁打压球质量不合格,如果委托原加工单位重新制作,就要拖延工期,影响“十一”出铁。后勤部机修厂的指战员主动承担了这项加工任务。厂长冯吉昌亲自出马,带领部下经过反复试验,攻克了技术难关。全厂连续奋战9天9夜,保质保量地完成了这项任务。

酒钢高炉系统的有些设备是十年前第一次上马就到的货,由于保管不善和设计变更等原因,很多需要进行修、配、改、代后才能用,这也是会战中遇到的一大难题。机修厂全体指战员急工程所急,通过技术改造,加班加点,提高效率,加快了一些老设备修、配、改、代的加工制作速度。1970年完成的实物量是上一年的三倍,及时为参加大会战负责设备安装的兄弟单位解除了难题。

12大队3区队担负金属结构加工制作任务,为确保“十一”出铁,他们不分昼夜,连续奋战,苦干巧干,5月份加工500吨,6月份加工1060吨,创区队组建以来的最高水平。

功勋卓著的02部队

经过支队全体指战员的共同努力,三个战区都取得了全面的胜利,确保了“六一”出矿,“七一”矿石下山、焦炉烘炉、热电厂提前发电,“八一”通水,“九二”出焦,9月30日提前一天胜利出铁。据统计,基建工程兵第二支队(建字02部队)自在嘉峪关成立到1974年调出,在建设酒钢期间先后完成了酒钢的17个主体工程和生活设施,辅助原料生产基地等其他辅助工程的施工建设任务。累计完成酒钢项目总投资9.518亿元,其中完成建安工作量4.729亿元,设备费3.901亿元,其他基本建设费8880万元,设备安装总重量为48058吨。

截至“十一”出铁,02部队光完成的土石方总量一项,总指挥部曾有几名工程师做过详细的计算,土石方完成实际总量相当于一米见方绕地球一圈半。

1970年6月下旬,兰州军区、冶金部和甘肃省革委会在兰州召开支援酒钢“十一”出铁会战会议。中央六部、西北五省(区)和全国冶金系统共76个单位320余人参加会议。6月26日,酒钢召开万人大会,动员全公司职工、家属投入“十一”出铁大会战。7月2日,参加会议的全体人员来到酒钢,对“十一”出铁会战进行具体指导,在各方的努力下,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的325个单位,先后加入到支援酒钢的行列。

1970年9月30日凌晨1点40分,酒钢1号高炉炼出第一炉铁水。

酒钢1号高炉的顺利出铁,标志着酒钢作为一座钢铁公司的成功。虽然之后也多出波折,但仍一直沿着钢铁冶炼这条主线在奔跑。

1974年,基建工程兵第二支队(建字02部队)奉命全部撤出酒钢。酒钢的后续建设任务,交由八冶和四冶承担。02部队调出酒钢后,分别参加了首都钢铁厂、唐山钢铁厂、本溪钢铁厂、马鞍山钢铁厂、上海宝山钢铁厂的建设。1982年,原02部队7000多人加入两万基建工程兵调进深圳特区并集体转业的行列。

不是结尾的结尾

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上任伊始,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用“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生动概括了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明天,并正式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构想。

万里长城西起嘉峪关,东到山海关,嘉峪关是当之无愧的天下雄关。这里又是我国大西北最大的钢铁生产基地。用“雄关漫道真如铁”来形容嘉峪关的曲折历史,真是再恰当不过了。嘉峪关市是一座崛起在茫茫戈壁滩上的钢城,回望几十年前,为了这座钢城的崛起,当初的02部队曾经付出了重大牺牲,做出过巨大的贡献。这支部队调出嘉峪关市已经几十年了,1983年基建工程兵也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序列里消失。但是,基建工程兵流血流汗,甚至用生命为代价,镌刻在戈壁滩上那巨大的国家印记却永远不可磨灭。他们留下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优良作风和可贵精神,值得我们和后来者传承和发扬。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

 
3上一篇  
 
   
   
   


 陇ICP备09001133号
嘉峪关日报社主办 地址:嘉峪关市建设西路10号 邮编:735100
电话:0937-6287604 广告:0937-6224603

所有内容嘉峪关日报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