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理论
3上一版
 
改革开放为什么能深入推进
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着力点
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思想 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2019年4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改革开放为什么能深入推进

陈玉忠
 

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不仅是中国,世界上还有许多国家同时启动改革,但有些国家的改革以失败告终。像中国这样改革目标日渐清晰,改革步伐日益坚定地一直走下来,一走就是40年,而且还要继续走下去,这是世所罕见的。中国的改革为什么能深入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总结了九个坚持的基本经验,这是解答中国改革开放为什么能深入推进的核心密码。我们根据“九个坚持”的基本经验,总结了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改革开放是取得全民共识的

凝聚共识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前提。没有共识,改革开放走不了多远,没有全民共识,改革开放更不会走到今天。所以不断凝聚全民共识是改革开放顺利推进的重要原因。

一是政治共识。40年来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没有因为领导人的更替而朝令夕改、朝三暮四。从邓小平同志开启改革开放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新世纪头10年关注民生改革,再到后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明确改革总目标,细化改革任务书,虽然在不同时期改革的重点工作不一样,改革的具体任务不一样,但40年来改革开放一直是历届领导人不二的政治选择。

二是价值共识。我们的改革沿着什么方向上前进?这一点从改革开放之初到现在我们一直很清楚,也丝毫没有动摇,就是改革的实质不是改掉社会主义制度,而是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说的很清楚,要牢牢把握改革开放的前进方向。改什么、怎么改必须以是否符合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为根本尺度,该改的、能改的我们坚决改,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因为有这样一个价值共识,中国改革避免了走前苏联、东欧改革的命运。在价值共识上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看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或两个阶段的关系。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就如何处理和看待毛泽东在缔造共和国中建立丰功伟业与他晚年所犯的错误的关系,做了富有政治智慧的结论:毛泽东思想这个旗帜丢不得。丢掉了这个旗帜,实际上就否定了我们党的光辉历史。对毛泽东同志的评价,对毛泽东思想的阐述,不是仅仅涉及毛泽东同志个人的问题,这同我们党、我们国家的整个历史是分不开的。总书记在前些年就这一问题作出了一个重大判断,就是“两个不容否定”:不能用改革开放前三十年否定后三十年,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后三十年否定前三十年。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这是我们党内乃至全国人民形成的价值共识。为什么要讲这个问题呢?总书记指出:之所以强调这个问题,是因为这个重大政治问题处理不好,就会产生严重政治后果。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就是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所以,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前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的关系,不只是一个历史问题,更主要的是一个政治问题。

三是利益共识。如何去说服人,接受因为改革带来的利益的变化和调整。邓小平同志当年提出“鼓励和支持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后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提法其实表明当改革进行到一定阶段,就不再是全体民众都能享受同等的改革红利。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还是接受这一改革思路,使中国改革蹄疾步稳、行稳致远,其重要原因在于不同时期的利益调整使人们对改革一直抱有信心。历史上西部向东部贡献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当东部发展起来以后我们通过对口支援等方式支持西部的发展;西部发展落后于东部,我们又适时推出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等战略,给予西部更多的发展机会。国企改革造成大量工人下岗,我们又及时建立社保体系弥补这些人利益的受损,并且通过市场经济的发展给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等等。全国不同的地区和民族虽然有先有后,但最终大家还是能够共同分享改革开放的红利,保证了改革开放没有因为利益纷争而终止。

四是文明共识。总书记在讲话中谈到:中国人民具有伟大梦想精神,中华民族充满变革和开放精神。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中国人有一种对未来充满美好期待,并且将这种美好期待变成现实的变革精神。改革开放40年是中国人寻梦、追梦、圆梦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度契合了中华民族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奋斗史,生动反映了中国人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艰难历程。这是我们改革开放之所以成功,并且继续走向成功的文明共识。

二、改革开放是循序渐进的

中国改革在学术上被定义为“渐进式改革”。渐进式改革是和前苏联以及东欧激进式改革相比较而言的,这种改革有如下特点。

一是先易后难,从薄弱环节打开突破口。中国改革发端于农村,然后向城市推进。当时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制度,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农产品和工业产品价格上形成剪刀差,农民从旧体制内获得的利益少的可怜,农民收入水平和购买力水平极低,生活普遍贫困。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村改革呼声高,改革阻力小,改革容易推动,改革效益容易迅速显现,这样一种变化又增强了城市改革的信心,带动城市改革向前推进。

二是先试点后推广,由点及面逐步展开。这就是我们说的“摸着石头过河”,一方面降低了改革的学习成本和试错成本,另一方面避免了由于个别决策失误演化成系统性、颠覆性重大错误的风险。显著的例子就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大门是依次打开的。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们建立了深圳、珠江、汕头、厦门四个对外开放城市,1984年4月,为进一步吸收外资,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又决定扩大开放沿海十四个港口城市。90年代初又将对外开放的空间扩大到沿江延边地区。进入新世纪,我们又开始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我国第一个自由贸易协定。建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通过在试验区内先行先试,进行压力测试,把握底线,然后再主动与国际经贸规则接轨,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等等。在十九大召开前,我国已经批准建立18个自由贸易试验区。所以我国改革开放就是通过不断地开启新的试点,取得经验之后再逐步推广,效果良好之后再在全国跟进。我们用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度过了各种险滩,由此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依次打开并越开越大。

三是先增量改革,后存量改革。我国改革先增量后存量的典型就是产权制度改革。先稳定原有计划经济下的国有企业,优先鼓励发展个体户和民营经济,使非公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到了上世纪90年代,国有企业改革我们开始实行一厂两制,对新建部分实行股份制,对原有存量保持国有制性质。众所周知,增量改革带来的效果是明显的,参加增量改革的群体分享到的利益也大于原有体制。因此,存量部分为了获得改革的好处,也纷纷要求改革,由此增量改革带动了存量改革。

三、改革开放是独立自主的

中国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成功,还有重要一点,就是我们的改革开放是独立自主的。横向比较一下,由于缺乏独立自主,上个世纪70、80年代开始改革的一些国家纷纷陷入债务危机、中等收入陷阱。80年代中期,由于日本缺乏政治上的自主,美国联合欧洲各国同日本签订了《广场协议》,逼迫日元升值,导致其经济长期停滞不前。9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日本为了彰显在亚洲的经济主导地位,主张建立亚洲货币基金组织来应对亚洲金融危机,但是当时西方对日本提出亚洲货币基金设想的真实动机心存疑虑,美国和一些国际经济组织的经济学家则对日本的设想提出严厉批评,导致亚洲货币基金组织在当时没有建立起来,加剧了危机的蔓延。说到底还是因为日本虽然当时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在政治上并没有实现完全的独立。反观中国,在建立亚投行、丝路基金组织两大金融机构的时候,也受到了包括美国在内西方各国的一致反对,但最终还是顶住压力建立起来了,这背后反映的是我们在经济政治等方面高度的独立性。独立自主,不随波主流,坚决不向所谓的“华盛顿共识”靠拢,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保证了我们依据自身独特的基本国情、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文化传承探索出了一条实现民族复兴的现代化道路。

四、改革开放是为民造福的

40年的改革开放给中国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祉和红利,这是有目共睹、不容否定的实事。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71元增加到2.6万元,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我国贫困人口累计减少7.4亿人,贫困发生率下降94.4个百分点,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史上的辉煌篇章。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3.8%。我国建成了包括养老、医疗、低保、住房在内的世界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过9亿人,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8. 52%,上升40.6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住房面积从1978年的6.7平扩容到2017年的46.9平。居民预期寿命由1981年的67.8岁提高到2017年的76.7岁。这些都是40年改革开放为我们这个民族带来的实实在在福祉红利,客观上也为改革开放深入推进不断注入活力。(作者单位:市委讲师团)

 
3上一篇  
 
   
   
   


 陇ICP备09001133号
嘉峪关日报社主办 地址:嘉峪关市建设西路10号 邮编:735100
电话:0937-6287604 广告:0937-6224603

所有内容嘉峪关日报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